“稻花香里說豐年”人們耳熟能詳,“稻花香里慶豐收”則是中華民族傳統習俗。
中華文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農耕文化。
中國有慶豐收的傳統,最集中的體現就是每年一度的過年。歷史上的年,是在每年秋收后的十月。“年”字最早的寫法是一個人背負成熟的禾的形象,表示莊稼成熟。秦朝和漢初,都以每年農歷十月初一為歲首,過年之時正適合慶祝豐收。漢武帝太初元年改“太初歷”,正月初一為歲首,延續至今。
民以食為天。對農事的重視貫穿于整個中國傳統社會,上自天子、下至庶民,無不如此。
雖然漢武帝之后,農歷新年與慶祝豐收的關系不再密切。但據民俗資料顯示,在農歷十月前后舉行慶祝豐收的儀式,至今還存在于我國部分地區和民族。比如十成節,流行于我國南方部分地區,是漢族部分地區和壯族、彝族、哈尼族、京族、苗族等民族慶祝豐收的傳統節日。
在廣西大部分地區,十成節有上千年歷史,是當地最主要的節日之一。在南寧吳圩鎮周村,每年的豐收節在外子女都會回老家。當天早晨,家家戶戶都要做糍粑送給客人。中午,大家一邊聚餐,一邊談論豐收景象。到了晚上,青年男女通宵達旦狂歡,進行山歌對唱。
壯族把十成節稱為稻田糍粑。人們收獲稻谷后把新米制成糍粑用作祭祀,歡慶豐收,他們會請師公(祭司)跳師公舞,祭敬祖先、天神、土地神“薩王”等,感謝保佑豐收。家家戶戶殺雞打魚,做糯米飯黃糍粑,準備土酒招待客人。糍粑是圓形黃糍粑,以新收的糯米加入黃姜或黃花汁制成,黃色代表土地,圓形代表圓滿,表達對土地的感恩。
哈尼族把十成節稱為扎勒特,是一年內最盛大的節日,由農歷十月第一個辰日開始至申日結束。由于哈尼族以農歷十月為歲首,因此扎勒特對于哈尼族來說,除了慶祝秋收也是新年,所以又稱十月年。
十成節也是苗族最重要的節日,稱為罷谷節,又稱祭仰節,名稱由來是他們的主祭神是男性始祖姜央的妻子仰妮。經過一年辛勤勞作后喜獲豐收,人們歡聚一堂祭祀祖先、神靈,載歌載舞。隆重程度有如漢族的新年,因此被漢人稱為苗年。
今天我們設立“中國農民豐收節”,是歷史傳統的回歸,具有新的時代內涵。目的就是讓人們享受農耕文化的精神熏陶,讓人們以節為媒,釋放情感、傳承文化、尋找歸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