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稻最低保護價下調,近日部分農戶反映市場購銷情況并不是樂觀,稻價自開秤以來呈穩中走低的行情,各方主體收購心態謹慎,那么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?后市水稻價格是否還有上漲的希望?
天氣影響稻價
自新稻上市以來,天氣不佳。新稻上市之初東北地區伴有陰雨天氣,新稻普遍存在水分大的問題,水稻收購再上烘干塔就是賠錢,此現象在黑龍江省內非常普遍,少則幾千元,多則上萬,直接加大了貿易商收購成本。黑龍江部分地區又伴有大風天氣,造成即將收割、已成熟的水稻大面積倒伏,不僅機器收割成本增加,同樣還不利于水分的降低,何以賣高價。
政策尚不明確
首先,我國有意將水稻價格市場化,這是市場必然發展規律。主要是水稻托市給國家的財政帶來了較大的負擔,減輕負擔的首要措施就是逐漸減少托市量作為開始。
其次,水稻托市政策已進入怪圈。水稻作為國家口糧,主要用途是用來食用。如今看來,農戶種植水稻是用來存貯的,大批量的糧都進入了糧庫而不是米業。導致米業無糧可收,況且次年還要到糧庫采購高價糧。近些年糧庫中的糧進多出少,特別是黑龍江16年產水稻在今年的拍賣中,成交總量不及投放量的三分之一,這些糧儼然已成為陳糧。
最后,有意引導農戶向優質化種植。自玉米取消國家臨儲政策之后,旱改水的現象在黑龍江非常突出,那么為了抑制水稻面積的增加,水稻價格下跌也是舉措之一。按照慣例,每年的12月底正是農戶集中還貸期,若此時再開庫,農戶集中售糧,必將加速稻價下跌。
米企持觀望心理
新稻上市以來,米企收購一直保持著謹慎的態度。一方面,政策仍在主導市場。經過這幾年的市場洗禮與變革,米企大量囤糧的時代仿佛一去不復返,同樣,過去陳糧對市場影響小。如今東北產區主要以陳糧購銷為主。所以,現階段來看,還不是很適宜的進行水稻收購。黑龍江2013年產水稻拍賣工作已結束,市場總計成交量約在300萬噸以上,部分米企的陳糧還未出庫和加工完畢,這樣一來對新稻采購有一定的沖擊,陳米水分低、價格低、出飯量大對市場有一定的吸引力,米企普遍反映走貨較好。
新稻的后市走勢
在國家未啟動最低保護價政策期間,稻價將持續低位徘徊。即使托市政策啟動,今年入庫的標準也是衡量稻價高低的標準之一。同時受今年水稻生長期氣溫低、降雨影響,農戶及貿易商普遍反映,圓粒出米率較往年低,稻價或難有上漲的機會。最后,不僅圓粒價格低,今年新季長粒水稻上市以來一度失寵,不再是各大貿易商爭相搶購的對象,稻價自上市以來,以干糧為例每斤已下降0.1元/斤,長粒水稻的種植面積也在增加,后期圓粒與長粒之間的競爭也不容忽視。
綜上所述
天氣、國家政策、米企收購的心態將是影響今年東北水稻的價格的主要因素。那么既然國儲或將不會大力收儲,貿易商不妨考慮如何與米企合作,這也是未來水稻購銷必然的發展方向。建議農戶做好新稻的收割與晾曬,在收獲后做好糧食的保管工作、若價格適宜即可隨時出售,切莫持糧觀望,這樣才會能保證最大的利潤。進入四季度,我國米市將進入階段性需求旺季,相對糧庫來講米企多按質定價,未來貿易商與米企合作才是長久之計。